|
 |
 |
 |
紅花 心腦血管系統的“保護神”: |
紅花,又稱紅藍花、草紅花,為菊科植物。晉代張華著《博物志》稱中原的紅花是“張騫得種于西域”,可知其為絲綢之路上的物產之一。早期紅花是用於染料的,後來才用於醫藥。
紅花用於治病的最早記載見於東漢著名的醫藥學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婦人雜病篇”中載有主治:“婦人六十二種風,乃腹中氣血刺痛”的紅藍花酒,其後,歷代本草醫籍對紅花均有記載,且多用於婦科血症,如唐《新修本草》載治“產後諸疾”,宋《開寶本草》載“主產後血運口噤,腹內惡血不盡”,明《本草蒙筌》載:“惟入血分,專治女科”,《本草綱目》亦載其:“活血…通經”。
可見,醫藥學對紅花功能的認識是活血通經、化瘀止痛,為行血和血之要藥。臨床主要用於婦女血瘀所致經閉、痛經等症。其實,紅花的藥用價值遠遠不只是在婦科,現代研究顯示,紅花在保護心腦血管系統、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方面有顯著的作用。
藥理作用研究表明,紅花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保護心腦血管系統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紅花有輕度興奮心臟、降低冠脈阻力,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作用;紅花對實驗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等動物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保護和對抗作用;有擴張血管的作用,紅花注射液可使緊張性增高的血管呈現血管擴張作用;降血壓作用,紅花煎劑、水提液及紅花黃色素對麻醉犬、貓或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改善微循環作用,紅花黃色素及粗提物有改善外周微循環障礙作用,使血流加速,毛細血管開發數目增加,血細胞聚集程度減輕;紅花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強纖維蛋白溶解作用,能延長血栓形成時間,縮短血栓長度和減輕重量,有抗凝血作用。
降血脂作用:國內外眾多的研究報導認為紅花油有顯著的降血脂作用。口服紅花油可降低高膽固醇。實驗證明紅花油對某些動物不但能使其血清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明顯下降,還能使動脈粥樣硬化病發生明顯消退。
紅花油是已知植物油中含亞油酸最高的油脂,亞油酸是人體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要從食物中攝取。它的主要作用是在降低對人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同時,可使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對降低血脂、防治冠心病有利。因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容易析出膽固醇,而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壁的增厚,彈性下降,引起結締組織增生,即血管硬化,引起冠心病、中風、偏癱等疾病。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僅不易析出膽固醇,還能清除血管壁上沉積的膽固醇,送回肝臟分解。
一個人在生死邊緣徘徊時,醫師最後用來判定生命現象是否還存在的最後關卡就是-細胞的生理現象是否仍持續,一旦細胞的生理現象不再,便是所謂的「腦死」了。與腦細胞的生理活動最密切有關的,即是腦細胞的細胞膜,細胞膜的正常化會帶動腦部活動的正常。我們都知道,隨著年齡的漸增,記憶力也隨之下降,甚至因為腦細胞的萎縮而發生所謂的老年性癡呆症(阿茲海默氏症)。
事實上,平時若能多攝取卵磷脂,絕對有助於避免腦細胞退化。臨床質驗更指出,卵磷脂有助於改善智障問題,對於記憶力的增進也有明顯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