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氨基酸與蛋白質
dashed line
  認識微量元素  
dashed line
  六大營養素  
dashed line
  卵磷質  
dashed line
  運動、營養  
dashed line
  認識脂肪酸  
dashed line
dashed line
  人體代謝知多少  
dashed line
  何謂螯合作用?  
dashed line
  維生素與礦物質  
dashed line
  身體建築師-蛋白質  
dashed line
  智慧與健康  
dashed line
dashed line
  人體的自我修復  
dashed line
dashed line

什麼樣的蛋白質是優質蛋白質?small arrow

dashed line

高血壓病患 常見的錯誤觀念small arrow

dashed line

止痛藥的愛恨情愁 small arrow

dashed line
  飲食與健康的迷思:small arrow
  上醫治未病:small arrow
文明的殘酷small arrow

牙周病與糖尿病的親密關係small arrow
 

 
 

傳統醫療對骨質疏鬆及骨頭酸痛皆以止痛劑、鈣片或葡萄酸氨治療,但無法真正根治, “食用洋蔥粹取物-寶康加強錠(骨形成蛋白BMP-2) 來活化 造骨細胞產生新骨,使鈣質及膠原蛋白進入骨骼才能真正有效改善骨骼引起之病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簡稱RA)

造成原因: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簡稱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自體免疫疾病,會侵犯全身各個組織器官,目前有研究指出特殊基因背景或後天環境感染可能造成的疾病,但尚未找出確切的病因。

症狀:目前國內的盛行率約千分之四,由於此病不易診斷,據估計台灣地區約有54000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且女生患病機率為男性的三倍。其主要特徵是慢性發炎性滑膜炎,這種滑膜炎症的結果會造成軟骨的腐蝕,骨頭的破壞及關節的扭曲變形。病患常因發炎引起各種症狀,如疼痛、行動不便、甚至殘廢,一患病將終生受到病痛的折磨,嚴重影響生活行動的能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第一年是治療的黃金期,及早發現,在關節變形前就要診斷出來,開始治療才能有效控制。如果延誤治療,關節持續發炎,將會破壞軟骨及硬骨,導致變形,影響日常生活機能。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剛發病時,也許外表看不出來,但內部發炎引起的疼痛非常難熬,是外人無法想像的,因此有些病友會服用止痛藥,以為只要不痛就沒事,事實上並沒有阻止關節的破壞,漸漸侵蝕軟骨進而硬骨,關節便逐漸變形、僵直而喪失活動能力。除此之外,還會侵蝕肌肉、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屬於全身性的疾病。一旦如此,雖然醫師可以幫助病友減輕疼痛及控制病情,卻無法恢復已遭破壞的關節或組織。

延誤治療除了生理上的嚴重後果外,對心理層面的傷害也很大。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治癒,病友通常一開始都無法接受自己患上此病的事實,尤其是延誤治療的病友更是嚴重,可能否認病情長達一年。以下的情形是判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標準,若發現這些症狀或有疑慮應該找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作進一步的確認:

1.晨間僵硬:關節及關節周邊出現僵硬不適的感覺超過一小時以上。

2.全身超過三個關節區有紅腫熱痛的情形:軟組織腫脹或積水。常見的區域有十四個,包括左右之近側指間關節、左右掌指骨關節、兩側腕關節、肘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及足庶趾骨關節。

3.手部之關節炎:關節炎需包含上述之區域手部關節(近側指間關節、掌指骨關節、手腕關節)的其中之一。

4.對稱性之關節炎:身體兩側同一關節區域同時侵犯。

5.類風濕性結節:常發生於骨突起處,或伸側表面。

6.血清學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

7.手部或手腕部的X光檢查發現有骨頭邊緣的侵蝕,或關節周邊骨質疏鬆的現象。

其中,前四項必須持續六星期以上,如果上述七項準則符合四項以上,可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對於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類固醇、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來控制患者病情;但病情嚴重的中重度病友,俗稱超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在併用多藥物的狀況下,病情仍無法有效緩解。這時就要考慮生物製劑的使用。雖然,臨床上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是並不是每個都有效,而且長期使用藥物的安全還持續在監測中。但也因為這種強力又有效的藥物,醫師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更得心應手。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能治癒的病, 跟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 需長期服藥。

流行率:

    1.類風濕性關節炎約為總人口的0.8%(0.3-2.1%)  

    2.女性為男性的三倍.  

    3.世界各人種及各地域都會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4.80%的患者, 發病於35-50歲之間.  

    5.發病於30歲以前的, 佔不到總數的10%.  

    6.直係親屬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與直係親屬沒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比率為4:1. 顯示與基因有關

 

所提供於此網站的資訊僅為一般的教育和資訊目的,並不能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忠告、治療或建議。在此網站中的任何資料均不應被視為唯一或最完整的醫療建議。